微风细雨给人温暖、轻柔的感觉,令人心旷神怡。期望对孩子的教育也如微风细雨般拂过孩子的心灵,温情脉脉,拂去尘埃,润泽心田。
“停课不停学”的状态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,随着时间的推移,家长有了一些新的焦虑,“不学习新课,开学后补得过来吗?”“孩子一直在复习,时间长了都懈怠了”……当然,在小学,这些忧虑主要集中在语文、数学、英语这样的学科上。
01
在小学语文学习上,我们总会认为,进入新课文是在学习,回到旧课文是在复习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呢?因为课文里的生字已经学过、段落已经划分过、写作方法已经知道,课文所反映出来的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也已经总结出来了。显然,如果仅止于此,这种学习自然是在重复,单调的重复学习时间长了,学生自然会兴趣索然。
02
就小学语文学习而言,“读”是孩子学习的起点,“写”是孩子输出的终端(“写”在这里既包括头脑中的写,也包括落在笔头上的写),所以我们看到阅读的课程琳琅满目,关于阅读的理论和方法不胜枚举,推动阅读的活动数不胜数。不论是适合低年级的绘本阅读,还是高年级的经典阅读;不论是主题阅读,还是整本书阅读;可以说“阅读”是促使孩子开启语文学习的起点。
03
我们经常说“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”,文豪苏轼也说到:“旧书不厌百回读,熟读精思子自知。”明代朱熹曾云:“读书之法,在循序而渐进,熟读而精思。”毛主席喜欢看马列著作,他读的第一本马列著作是《共产党宣言》。他还讲,自己读《共产党宣言》至少100遍。他的床头总放着一部《资治通鉴》,这是一部被他读“破”了的书,他说:“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。”其实,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,不同的时候,对一本书进行再阅读时,总会有不同的感受,显然,这样的阅读不是简单的重复,不是某种意义上的“复习”,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,可以说是一种再学习。
04
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——莫提默·J·艾德勒在他的著作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中曾经用了大篇幅来介绍阅读的不同层次。他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,分别是基础阅读、检视阅读、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。每提高一个层次,就需要阅读人投入更多的精力、投入更高的主动性,以及熟练运用更高级的技巧。
从这样的角度认识,课文的阅读显然没有新旧之分,也没有学习与复习的区分,只有层次的差异。
课文只是孩子学习的载体和范例,阅读过程是读者和作者对话的过程,阅读层次的变化才是孩子学习的真正提升。如果要进行阅读层次划分的话,我认为还可以体现在四个层次的同频共振上。
第一个层次:内容上的同频共振。阅读文章,应是站在作者的时代、背景上,充分理解文章的故事内容和情节,与作者产生同频共振的效果,才能记住文章的情节,理解文章的内容。有些孩子在学习之后不能大体复述文章内容,甚至都没有什么印象,就是蜻蜓点水阅读的结果。
第二个层次:视角上的同频共振。每一篇文章都反映出作者不同的观察、描述的视角,对心理、动作、语言的观察与描写都带有作者独特的认识,这些恰恰也是孩子们要学习的方法。
第三个层次:思维上的同频共振。一篇文章写什么,不写什么;什么地方详写,什么地方略写;先写什么,后写什么;这些都反映了作者的逻辑和思维,学习作者表达时的思维角度也是阅读的重要内容。
第四个层次:价值上的同频共振。文章是一个人输出的终端,更多的是反映了作者内心要表达的价值和情感,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文以载道”。当读者与作者在价值层面达到同频共振时,有了思想碰撞、情感交流,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。
05
从阅读学习的角度而言,显然没有新文章、旧文章的区别,也就没有新课文、旧课文的区别,且随着孩子阅历的增加、知识的丰富,再重读课文时,少了一些字词等的羁绊,可能更容易让孩子的阅读层次上一个新的台阶。